騎擊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創新,不僅在教育上有現實作用,在推動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更有積極意義。
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,無論東方還是西方,都在積極推崇“紳士” 文化,其主旨的精神要義就是“騎士精神”。“騎士精神”作為一種信仰,以個人的榮耀感為崇敬對象,積淀著民族遠古“尚武”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,代表了高尚的品格。
騎擊,旨在增強民族素質,弘揚“騎士精神”,讓年青一代人,不僅能做“紳士”,還能做“戰士”(習近平語)。參與騎擊,讓他們遠離網游,鍛煉身心,提高團結協作和自我保護的能力;在工作上勇于進取,生活中樂觀積極,處處弘揚正能量,做新時代的“騎士”。
騎擊,恢復“馬上術”,傳承中華武術文化。
現代化的今天,騎馬、馬戰已經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貴族運動。人們參與騎擊,學會正確騎馬,并掌握一定的“馬上術”,進行對戰搏殺,不僅滿足娛樂和健康的需求,更是傳承“馬上術”這項武術技藝。
“馬上術”曾經是騎兵,傲視所有兵種的技能,在馬上能挽弓射箭、縱馬廝殺,而現如今幾乎無人傳承這項技能。騎擊,本著恢復傳統“馬上術”的精神,極力推廣馬上搏擊的技藝,并利用現代化的裝備及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的創新技術,結合傳統武術,進行優化改良,力求傳承這項技藝。
根據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(2010-2020)》中“充分發揮其(武術)在增強學生體質、鍛煉學生意志品質、傳承民族文化及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作用,鼓勵校園武術發展”的要求,作為武術形式的騎擊馬上術,可以走入校園,弘揚并傳承中華武術。
騎擊通過文化創新,對中華民族的博弈文化做出補充。
傳統觀念中,博弈一般被認知為雙方博弈。千百年來,中華民族在關于多方博弈的方法論上是很少的。如今,以“騎擊”為載體,可以豐富多方博弈的方法論,彌補中華民族博弈文化的不足。
騎擊競技,不僅僅局限于兩方,更有三方及以上的多方博弈。在多方對戰當中,局面錯綜復雜。參戰各方,各自運用著各種計謀,進行“圍、追、堵、截”。為避免“腹背受敵”,各方之間往往需要不斷變換著“同盟”關系;而這“脆弱”的同盟關系又很難維系,“臨陣倒戈”經常發生;想要“聲東擊西”、“假途伐虢”,或是“調虎離山”、“圍魏救趙”,甚至更多時候直接就是“渾水摸魚”、“趁火打劫”,卻很難做到“隔岸觀火”、“以逸待勞”。這些都要求參與者必須充分運用智慧,及時把握戰場的契機,在多方博弈之中,才能最終獲得勝利。
騎擊多方博弈的過程,充滿了高級的智力活動,謀略的不斷運用,必將不斷衍生出更多關于多方博弈的方法論,將提升參與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,并為中華民族,乃至全人類的博弈文化做出補充。
騎擊“新穎、刺激、舒適”等特點,滿足了人們娛樂的需求,也創造了全新的健康生活形式。而多方博弈的競技項目,更將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,并賦予全新的內涵!
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是順應世界多極化、經濟全球化、文化多樣化、社會信息化的潮流。目前超過半數的“一帶一路”成員國,從東亞、中亞、西亞到東歐、中歐,都曾經是馬背上的民族,都曾經創造過輝煌的騎士文化,例如著名的蒙古騎兵、拜占庭重騎兵、波蘭騎兵、哥薩克騎兵等等。而騎擊,作為以“馬”為載體的集競技、娛樂、健康及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,未來將可能在各國的文化交流上,做出突出的貢獻。